發炎性腸道疾病台灣激增4倍! 醫籲:放寬給付標準「肚破腸流」還要等「觀察期」?
- 小
- 中
- 大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常發生於20至40歲青壯年族群,且時常被誤認為腸躁症,因反覆發作且無法根治,症狀時常出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屬於自主免疫系統相關重大疾病;自2020年2959人成長至2024年7698人,4年時間近成長3倍人數,引起醫界重視。
四季線上/黃睿筌報導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常發生於20至40歲青壯年族群,且時常被誤認為腸躁症,因反覆發作且無法根治,症狀時常出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屬於自主免疫系統相關重大疾病;自2020年2959人成長至2024年7698人,4年時間近成長3倍人數,引起醫界重視。
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20至40歲的青壯年族群,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出現的臨床症狀包含了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但兩者之間仍有差異;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以右下腹痛為主。
所謂發炎性腸道疾病,指的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腸道,引起嚴重的腹痛,甚至有部分嚴重的病友出現腸道狹窄,穿孔、腸阻塞、甚至「肚破腸流」,出現瘻管造成生殖器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對此,李柏賢表示,發炎性的腸道疾病初期易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是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但是若長期不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與大腸癌的風險。
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分享,自己兒子在18歲發病,迄今罹病20年,發病時,兒子大學四年就因病休學三次,體重更從80幾公斤掉到50公斤,除了嚴重腹痛、腹瀉,還衍生肛裂、瘻管、切腸與做腸造口;楊式光表示,有許多病人是學生、上班族,若病情未控制對生活、學業、工作影響甚鉅。
而針對治療,政府自9月起,給付新式生物製劑,並且截至9月底,累計納入健保給付中的新藥,克隆氏症有5種、潰瘍性腸炎則有6種,病人若能符合健保給付條件,1年可以省下30到50萬的藥費,大幅減輕病友負擔,李柏賢指出,健保僅能給付1年。
但根據長庚醫院分析2016至2020健保資料庫,國內IBD盛行率從2016年的十萬分之15,2020年增至每十萬有20人,若僅看取得重大傷病卡的IBD病患數,更從2020年2595張成長至2024年八月的7698張,4年成長2倍。
持續增加的人口,缺伴隨給付藥物上的困境,李柏賢指出,台灣健保給付IBD需要經歷長達6個月的類固醇治療,確認無效才可以使用比較好的免疫抑制劑或是生物製劑,但面對剛確診就是中、重度的患者是相當不友善的政策;李柏賢指出,在治療1年後,病友若進入到穩定階段,就會強迫停藥,進入「觀察期」3個月,讓李柏賢直言,「再次經歷3個月沒效的類固醇治療,才能再用免疫抑制劑或是生物製劑,這樣讓腸道反覆發炎,只會造成大腸癌」呼籲政府政策能真的貼近第一線治療。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現行健保給付的療程限制,雖然在短期內看似能節省藥費,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導致更高的直接和間接社會成本,尤其IBD患者多為年輕人,具備高度生產力,呼籲政府進一步放寬治療療程限制,以幫助病人更好地控制疾病,維持生產力、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
對此,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今(2024)年7月針對IBD已經擴大給付,針對「觀察期」的政策,也有放寬1年復發2~3次以上中、重症患者可以連續用藥長達2年,中間不用停下來觀察;另外,針對臨床上遇到相對需要跳過6月類固醇使用期的病友,黃育文表示醫師可申請「特殊病例」的方式加速給付,且黃育文強調,因為剛通過擴大,若要再擴大範圍,需要醫師、研究單位持續給予更新臨床資料來進行推動。
最後,黃育文表示,台灣針對IBD主要跟隨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政策,6個月的類固醇使用後才予以給付並未落後國際,但李柏賢表示,政策與臨床第一線的治療落差太大,他表示重症病友真的沒有時間等,呼籲健保能端出更貼近病友實際生活的政策。
【看更多】
曹雅雯驚傳厭食症暴瘦26公斤? 醫曝與身心壓力相關 3招體態控制不求人!
男性大震撼!「太少射精」竟增加罹癌風險?醫列「10大NG習慣」危害攝護腺健康
余天攝護腺癌有那些症狀? 世界男性健康「3檢查+3飲食」降低罹癌風險!
👉《醫學大聯盟》400集完整版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