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只能依賴鼻胃管? 醫:靠復健能找回進食功能
- 小
- 中
- 大
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但這並非治療吞嚥困難的唯一解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表示,吞嚥是人體每天都會使用且很重要的反射行為,吞嚥困難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是可藉由吞嚥復健來改善的。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但這並非治療吞嚥困難的唯一解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表示,吞嚥是人體每天都會使用且很重要的反射行為,吞嚥困難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是可藉由吞嚥復健來改善的。
失智女住院仰賴鼻胃管 經3個月復健改善吞嚥功能
86歲失智症婦女日前因吸入性肺炎住院,持續使用鼻胃管灌食,後來評估吞嚥功能,採取吞嚥纖維內視鏡檢查(flexible fiberopt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 FEES)顯示吞嚥前洩漏及大量咽喉部殘餘食團。余育霖表示,她接受語言治療師3個月的吞嚥訓練後,再無吞嚥前洩漏狀況且咽喉部殘餘食團減少,顯示吞嚥功能改善,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指日可待。
余育霖分享,1名68歲男性主訴吞嚥經常嗆咳,平常聲音嚴重沙啞,經理學檢查頸部觸診無明顯異常,鼻咽內視鏡顯示聲帶活動正常,但聲帶萎縮造成聲門間隙及聲門閉合不全。他後來接受聲帶玻尿酸注射,從此聲音品質明顯改善且進食不再有嗆咳情況。
有1名53歲男性主訴為聲音日漸沙啞及吞嚥困難,咽喉經常有異物感!余育霖描述,病患經理學檢查頸部觸診無明顯異常,鼻咽內視鏡顯示右側下咽腫瘤合併右側聲帶麻痺,喉顯微直達鏡切片顯示為右側下咽癌。隨後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過程中曾短暫放置氣切管及鼻胃管,療程結束後皆順利移除,男子的聲音品質及吞嚥功能皆有明顯改善。
臨床如何診斷吞嚥困難? 醫解析治療方法
吞嚥困難是中風病患常見症狀,民眾若有胃食道逆流、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頭頸部或消化道腫瘤及牙齒鬆動亦可能造成類似狀況。余育霖指出,在台灣,長照機構中有94%的病患使用鼻胃管,位居全球之冠。鼻胃管有著餵食方便、快速之優點,然而缺點卻讓病人易感異物感,出現口臭、胃食道逆流,同時不甚美觀也嚴重影響著病患生活品質。
吞嚥困難有很多不同表現方式,鼻胃管也不是治療的唯一方法,余育霖說明,臨床上會透過詢問,了解病患的飲食型態、用餐狀況、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可初步了解是否有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如牙齒鬆動、咽喉部或頭頸部腫塊,或是神經學上的異常如聲帶麻痺、咳嗽反射減弱、口咽部無力。
余育霖提到,實驗室檢查則包括電視螢光吞嚥錄影檢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可觀察各個吞嚥時期是否有延遲或食團殘餘;吞嚥纖維內視鏡檢查可觀察吞嚥前洩漏及吞嚥後是否有嗆入、吸入或是食團殘餘的現象;咽食道壓力計可評估食道括約肌弛緩不能;如懷疑神經學病灶可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懷疑上消化道病灶可安排胃鏡檢查及切片,頭頸部腫塊可安排影像學檢查及切片。
余育霖強調,大部分神經學或退化性疾病可藉由吞嚥復健改善,經由語言治療師指導吞嚥技巧多有進步空間,此療程並非一蹴可幾,訓練也不僅止於課程時間,患者回家也必須時時練習。其他協助治療方式也包含諮詢營養師做食物質地的調整;儀器治療則如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視覺回饋儀器幫助病人提升吞嚥生理之本體感覺;若有明顯解剖構造上的異常可藉由贋復或手術改善。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換季鼻過敏易與感冒搞不清! 醫師教你從鼻涕顏色區分
▸三高不控制小心腦中風! 腦中風最好的治療是「預防」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