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改名狂吃鮭魚沒再怕?這兩人因吃生魚片拉出2公尺長寄生蟲
- 小
- 中
- 大
生活中心 / 徐詩詠報導鮭魚改名之亂掉出許多為「魚」改名的年輕饕客,不過有專家呼籲,一下子吃進太多的生魚料理,很可能增加感染寄生蟲的風險,有寄生蟲最長可達10公尺,並吸取人體中的維生素B12讓宿主嚴重貧血。
生活中心 / 徐詩詠報導
鮭魚改名之亂掉出許多為「魚」改名的年輕饕客,不過有專家呼籲,一下子吃進太多的生魚料理,很可能增加感染寄生蟲的風險,有寄生蟲最長可達10公尺,並吸取人體中的維生素B12讓宿主嚴重貧血。
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教授、國際熱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范家堃說,「只要是吃生食,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台灣近年有許多民眾因為嗜吃生魚片,最後在體內發現絛蟲的案例,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有位30多歲的工程師排便時自行拉出絛蟲。范家堃指出,該名工程師幾乎天天吃生魚片,某日排便時意外發現有白色的條狀物,嚇到趕緊就醫;檢查時後續還拉出2公尺長的廣頭裂頭絛蟲。另外,三軍總醫院也於2017年時發現,一位8歲女童平常愛吃生魚片,某天發現肛門搔癢,檢查發現有蟲蠕動,醫師協助拉出2.6公尺長的廣頭裂頭絛蟲。
范家堃表示,日本海裂頭絛蟲以及廣頭裂頭絛蟲都會寄生在人體的小腸、十二指腸中,可長3到5公尺,最長可達10公尺,只要一個月就能長成成蟲,絛蟲是吸取人體內的維生素B12維生,當缺乏B12時就可能引發貧血,患者可能會因為貧血才意外被發現,不過通常會是絛蟲的節片掉落,排便時意外發現,少部分人因為嚴重腹痛才被發覺。他補充,很多人會以為寄生蟲冷凍後就會死掉,這是錯誤的想法,要杜絕絛蟲必須要將其煮熟才能完全避免,也呼籲國人減少食用生食。
另外,針對過量食用鮭魚,也有營養師發出警告,指出「鮭魚再好,吃多了,吸收率有限」;營養師廖容綺指出,鮭魚是高油脂的魚,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對人體是很好的油脂來源,但是人一餐的蛋白質的吸收有限,以女生來說攝取量為2.5~3份,大約為10個握壽司的份量,單吃鮭魚的話則以「手掌大小」輪切鮭魚的一半為限。她說明「吃鮭魚或海鮮,要小心的是生吃的新鮮度和品質」,因台灣氣溫高,海鮮擺盤易變質,如果吃到不新鮮或長有寄生蟲的生魚片就容易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