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多輕症,打疫苗不如直接染疫? 醫:嚴重公衛衝擊
- 小
- 中
- 大
春節即將到來,卻面臨Omicron疫情的威脅,不少人認為這次的變異株大多為輕症,因此出現「與其打疫苗不如直接染疫」的聲音,其實此觀念並不是正確的,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在臉書專頁上分析全球疫情的現況,全球確診人數高出以往高峰值的三倍,也使得醫療量能不堪負荷,姜冠宇表示,「兩天是返鄉潮高峰,因為算好是7+7後趕上過年,台灣如果這一波春節前疫情沒有守住,很快就會見識到全球的 『omicron wall』 也在台灣社區形成」,而omicron wall發生的當下,又會造成哪些衝擊呢?
春節即將到來,卻面臨Omicron疫情的威脅,不少人認為這次的變異株大多為輕症,因此出現「與其打疫苗不如直接染疫」的聲音,其實此觀念並不是正確的,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在臉書專頁上分析全球疫情的現況,全球確診人數高出以往高峰值的三倍,也使得醫療量能不堪負荷,姜冠宇表示,「兩天是返鄉潮高峰,因為算好是7+7後趕上過年,台灣如果這一波春節前疫情沒有守住,很快就會見識到全球的 『omicron wall』 也在台灣社區形成」,而omicron wall發生的當下,又會造成哪些衝擊呢?
全球病例暴增三倍 omicron wall儼然形成
如同第一張圖,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世界卻面臨前所未有的病例激增,上週日全球新冠病毒病例的7天平均值攀升至242萬例,幾乎是2021年4月達到的峰值的三倍。由於Omicron變異的出現,許多國家目前都看到了浪湧,更像是一堵「垂直的牆」,而不是之前的波浪中看到的穩定攀升。在美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飆升至新的高度,在過去7天裡,超過550萬個新病例登記在案,美國7天平均新增感染人數首次突破70萬,每日病例首次突破100萬,遠遠超過以前的所有記錄。
大多輕症不會比較好 醫療量能受嚴峻挑戰
Omicron明顯是一個挑戰醫療管理的變異株,雖然目前看似較少攻擊下呼吸道造成重症、較少的加護病房重症資源,但目前感染上升的空前速度,由於數百萬人同時感染與隔離,幾乎是肯定佔床使衛生系統超過負荷,在資源上排擠其他重症造成整體的危險。根據美國公共衛生部,目前美國19個州的公費ICU病床容量減少到15%或更少。
截至週四,美國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羅德島州、新墨西哥州和密蘇里州五個州的平均免費容量為10%或更低。得克薩斯州的公費ICU床位最少,約為7%。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受到了不成比例的影響。住院的人數同樣創下新高,本週超過15萬人,在許多受災嚴重的州,確診或疑似患者已佔滿可用 ICU 床位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很可能還是染疫總人數過大造成需要重症照護者的數量提升
華盛頓州宣布停止非緊急醫療(在台灣就是降載),拜登總統宣布向另外六個州部署增援小組。1月和2月共有1,000名軍事醫務人員可能被派往全國各地分擔超載的醫院。
大量兒童感染難單獨隔離 台灣一旦爆發如何因應?
自新冠疫情以來,18歲以下的患者目前大約佔2%,但Omicron超過了7%,美國CDC統計每100,000名0-4 歲兒童有5.3人感染住院,是11月下旬的兩倍多。年齡較大的孩子狀況則與 2021 年的Delta浪潮相似。
到目前為止,尚未建議五歲以下的兒童接種冠狀病毒疫苗。
在當前的 Omicron 浪潮中,美國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兒童人數一直在上升。特別是五歲以下住院人數一直在增加,住院的兒童最常見的潛在疾病是肥胖,佔三分之一、其次是哮喘,約佔16%,而近一半住院的兒童沒有潛在疾病。美國於11月3日開始為5至11歲的人接種疫苗,截至1月3日,大約25%的5-11歲兒童接種了一劑以上疫苗,大約16%的兒童完全二劑疫苗。
所以這樣也不難理解,我們是應該要準備集中檢疫所來接受無症狀與輕症,至於兒童染疫者的管理應對,由於一旦爆發也變主要問題之一,也沒有成年人可以單人隔離這麼單純,也許要另外討論並參考別國作法了
第三劑疫苗勢在必行 盤點全球接種進度
順便補一下第三劑的全球進度。印度,是本週開始提供加強針的最新國家,首先是醫療人員和60歲以上長輩。雖然許多歐洲國家,已經轉向使用BNT和Moderna等mRNA疫苗混打做第三針,但印度堅持使用相同的第三劑Covishield (印度廠AZ疫苗),也就是AZ連三的組合有在印度出現。
儘管以色列是第一個提供加強注射的國家(也是疫情初期接種最快的國家),但就加強接種的總人口而言,該疫苗先驅已被智利超過,智利最近超過百分之60的人口接受了加強疫苗。英國在加強針賽局中也處於領先地位,而歐盟和美國則落後。丹麥、愛爾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個別歐盟國家
加強注射的比例超過了40%。在第一次疫苗接種運動中起步緩慢的兩個國家,日本和韓國,現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韓國進展迅速,日本幾乎沒有開始。
文章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5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