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已經盡力,每個人能做到的努力不一樣
- 小
- 中
- 大
每次課堂結束,總會有不少學員大排長龍,諮詢他們的未來,有的是談上班單槓,有的是談下班斜槓,都是人生很重要的抉擇與決定,必須考慮周詳客觀。日前有位學員等到最後,由於時間晚了,我們一起走到捷運,還坐了一段。談完之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慨:在父母眼中,有些子女看似不夠努力,其實他們已經都盡力了,可是父母仍然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子女,最後子女在父母眼神看到的是失望……
其實,你已經盡力,每個人能做到的努力不一樣
文/洪雪珍
每次課堂結束,總會有不少學員大排長龍,諮詢他們的未來,有的是談上班單槓,有的是談下班斜槓,都是人生很重要的抉擇與決定,必須考慮周詳客觀。日前有位學員等到最後,由於時間晚了,我們一起走到捷運,還坐了一段。談完之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慨:
在父母眼中,有些子女看似不夠努力,其實他們已經都盡力了,可是父母仍然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子女,最後子女在父母眼神看到的是失望……
這是最刺傷子女心靈的一種眼神,有的孩子一輩子都甩不開這種陰影,造成心理極大的負擔,就算後來成就在水準之上,他們始終都會認定—自己還不夠好,然後活在自責、羞恥中,並且不斷地往前追求,完全停不下來。不論攻下多少個山頭,他們的眼睛看的永遠是一下個更高的山頭,從無法滿足,也無法活出自信與快樂。他們有漂亮的學歷、光鮮的外表、在大公司拿高薪,別人無法理解他們心裡那個填不滿的黑洞,所有的安慰也就無法打進他們的心裡。
這位上班族學員,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父親開一家公司,是個高成就動機的人;而媽媽是老師,教子甚嚴,他和哥哥高中都考上台北第一志願。天有不測風雲,在他考上高中那一年,媽媽生病過世,後來三年整個人好像靈魂被抽走似的,渾渾噩噩,直到多年後的今天,他才弄清楚—「原來這是創傷後症候群。」
成績一路往下走,他考上私立大學,在這個國立大學遍地開花的時代,父親失望透頂地說,以前他和哥哥是父親的驕傲,說起他們,面上有光;但是自從他大學考壞之後,父親不再說起他,他彷彿消失了,隱藏在角落裡,再也不被看見、不被提起。
母親在世時,說他比哥哥聰明,以後一定考上比哥哥更好的學校,事實上,哥哥讀了醫學院,他卻不是母親講的那一回事,父親則視他為羞辱,這些評價都加重他對自己的負面認同。大四那年,一場人際關係引發家庭風暴,讓他罹患憂鬱症,再度熬過極為艱困的一段日子。
他仍然很努力走出來,畢業後選擇出國深造,鍍金回台,在大公司任職工程師,還未30歲,已經年薪破百萬。私底下,他熱愛戶外活動,目標是登百岳;在家裡則喜歡烘焙,想要用來做斜槓。不論上班或下班,他都很積極進取地活著,生活精彩豐富,父親還是經常說:「你就是不夠有企圖心!」
他以前做過半導體業,現在轉到本土企業,是一家隱形冠軍企業,薪水好,未來也有調薪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能夠準時上下班,從事戶外活動與烘焙斜槓。可是外界很少聽過他們公司,他問我要不要跳槽到外商半導體業,招牌大、薪水優,看似比較有前途、有出息。
我認為,即使如願了,他仍然難以滿足,還是不斷追尋,一山望向一山高,永不停止。他說:「可是父親認為我還可以更好,我這麼聰明,不該甘於如此。」
理性來說,我會建議他留在原地,好好工作,準時下班,做喜歡的事,讓生活獲得平衡,有利於安頓他的身心。我問他,父親知道他有過憂鬱症嗎?他點頭說,後來知道了。天啊,不可思議,那麼為何不放過孩子呢?
很顯然地,有些時候,不是孩子生病了,而是父母生病了。
當父母缺乏病識感,子女就會一直跳不出父母設下的陷阱,包括認為自己不夠好、只有拿出好成績才值得被愛、沒有拿到好成績就應該感到羞恥、父母的人生不夠好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等。其實,很多工作狂不是他們本身熱愛工作,而是不自覺地被「父母的期待」這根鞭子在後面追趕。如果不符合期待,他說:
「我害怕失去他們,就像失去母親一樣。」
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包括讀書考學校、工作求表現、人際關係小心翼翼等,可能要去察覺背後是不是父母推入坑。如果是,建議搬出家裡,不住在一起,拒絕受到他們無時不刻的言語影響,不必聽他們那些可笑的評價與比較。
對於父母,我想說的是,假使你有個夢想,應該由你去完成,而不是責成子女接棒完成。假使你活得不夠好,應該由你去努力,而不是要求子女來努力。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分身。子女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單元劇,不是父母的連續劇。子女要活出什麼人生,由子女定義,不是父母決定。
對於子女,我想說的是,你長大了,第一個要做的分離課題是分離你的人生和父母的人生。如果父母做不到,是他們沒做好父母,不是你沒做好子女。
你已經盡力了!每個人能做到的努力,標準是不同的,父母的標準不是你的標準,放過自己,從而約束他們,不得再向你投射無限上綱的要求標準。最重要的一件事,你值得父母的愛,是因為你是他們的子女,不是你的成績或成就。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