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醫療AI介入 急重症病患重「心」跳動
- 小
- 中
- 大
41歲的王先生於工作時意外遭到電擊倒地,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失去生命跡象。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急診團隊透過現場救護人員提供的資訊,提前啟動院內葉克膜團隊,病人到院後立即予以急救,並順利於到院22分鐘內完成葉克膜裝設,病人住院23天後順利出院,重獲「心」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1歲的王先生於工作時意外遭到電擊倒地,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失去生命跡象。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急診團隊透過現場救護人員提供的資訊,提前啟動院內葉克膜團隊,病人到院後立即予以急救,並順利於到院22分鐘內完成葉克膜裝設,病人住院23天後順利出院,重獲「心」生。
提升緊急救護處置 串接救護智能平臺
為提升緊急醫療救護品質與重大災害救護的成效,衛生福利部與內政部合作推出「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臺-救急救難一站通計畫」,優化並結合現有衛福部戰情中心資訊平台、跨醫院及消防單位之標準化資訊串流作業,建構整合性的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台,提供醫療端與消防端即時、完整的資訊,救護人員即時回傳病人生理數值資料,醫療團隊及早擬定醫療計畫,搶救生命零時差。
搶救OHCA病人 分秒必爭
北醫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侯甚光主任指出,以110年為例,全國醫院OHCA病人ROSC(恢復自發性循環)比率為21%,換言之,平均每五個人救回一個人,而全國醫學中心ROSC比率31%、北醫附設醫院35%。其中,救護現場提供精準有效的資訊往往是病人得到最適當治療的關鍵因素之一。
緊急救護平臺 精準傳遞資訊
侯甚光主任表示,以王先生為例,消防隊員抵達現場後,隨即提供病人年輕、遭受電擊等資訊,醫院研判心因性心跳停止可能性極高,立即安排葉克膜團隊待命,到院後立即給予急救,22分鐘完成葉克膜裝設,由於急救速度快,王先生的大腦、心臟均未嚴重受損,1週後移除葉克膜,3週後即康復出院。
侯甚光主任說,此次搶救王先生不應是單一醫院的成功案例,透過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臺的系統串接,即時傳遞精準有效的資訊,縮短救護現場與醫療團隊的距離,醫療團隊提早擬定最適合病人的治療計畫,同時減少資料輸入的人力、時間。另外,藉由各院上傳的資料建構全國急重症品質管理指標,醫院也可藉由同儕醫院的標竿學習,整體提升緊急醫療照護效率與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3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